新聞
NEWS
馬秉文:三次關鍵取舍助我成長
在人生的關鍵時刻懂得了取舍,并做出正確的選擇,讓馬秉文成長為一顆冉冉升起的潛力之星。

高球少年馬秉文
北京男孩馬秉文從小就展現(xiàn)出了過人的潛力天賦,沉穩(wěn)、大方、思路清晰、待人熱情,但是,如果沒有2013年夏天與高爾夫的的那段“偶遇”,就不會有40天的瘋狂訓練,也就沒有他現(xiàn)在的成績。
2013年的夏天,年僅8歲的馬秉文隨家人去大連度假。巧的是酒店旁邊正好有家高爾夫球會,好奇心驅使他走了進去。從拿起高爾夫球桿那一刻起,他便再也放不下了。
這是他的第一次取舍,舍去了多數(shù)孩子的游戲玩樂時光,選擇了快樂而艱苦的高爾夫訓練。

酷暑也抵擋不住他對高球的熱愛
酷暑炎熱的天氣,每天雷打不動練習500~700顆球,40天里,39天都在勤奮練球,只有一天因為叔叔有事外出,才被迫中斷訓練……
從那以后,馬秉文與高爾夫結下了不解之緣,開始系統(tǒng)學習高爾夫,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人生是一個不斷選擇取舍的過程。美國前總統(tǒng)林肯曾講過:“所謂睿智的人,就在于他知道什么是最好的選擇。”人生總是面臨著無數(shù)次選擇,如何取舍和選擇,結果就可能有天壤之別。
將時光的指針撥回到3年前的一天,馬秉文和家人聚在一起,經(jīng)過認真商量,最終他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:轉學到昆明一所私立學校學習。這意味著,他可能沒法保留北京的學籍,以后甚至無法在北京參加中考。

馬秉文和教練Jim Johnson
為什么要冒這么大的風險呢?因為他們心儀已久的Jim Johnson(前國家男隊高爾夫主教練)在昆明教學。通過多次溝通交流,馬秉文認定Jim教學風格最適合自己,決定轉學到昆明學習和訓練。這一切都源于對高爾夫深深的眷戀和熱愛,他懂得了取舍的重要。如今回首過去,馬秉文慶幸自己做出了明智的決定。
馬秉文自師從Jim教練后,彼此之間培養(yǎng)出深厚的師徒之情。因為得遇伯樂,馬秉文的球技進步明顯。
Jim帶給馬秉文最大的財富是他慧眼識人,發(fā)掘出小男孩內(nèi)在的巨大潛力。他長久以來仔細觀察馬秉文,對他贊嘆有加。
事實證明,第二次取舍指引著他的人生路越來越寬廣。馬秉文迅速成長為各大賽事的常勝冠軍。2018年,馬秉文迎來了大爆發(fā):先后獲得2018匯豐青少年冠軍賽廣州站、成都站以及北京站冠軍,成為三冠王。
同年9月,13歲的馬秉文首次亮相亞巡賽--亞太鉆石杯,首度與職業(yè)球手同場PK,成為亞巡賽歷史上第二年輕的參賽球手。除此以外,他還參加過2018美巡中國秦皇島錦標賽、歐巡挑戰(zhàn)賽等大賽磨煉,獲得了極其寶貴的參賽經(jīng)驗。

馬秉文(左一)在沃爾沃中國公開賽
今年5月,中國高爾夫球協(xié)會在沃爾沃中國公開賽上宣布,五位中國高爾夫球新星袁也淳、白政愷、馬秉文、殷小雯和王嘉怡正式加入奧運啟·夢之隊,成為中高協(xié)簽約球員。重溫那一幕,馬秉文說:“當時我既緊張又興奮,心里涌出強烈的自豪感。”
今年年初他開始改動作,尋求新突破。這是第三次取舍,是挑戰(zhàn)自我的艱難過程,將不可避免帶來狀態(tài)不穩(wěn),成績滑坡等。但馬秉文更看重長遠目標,想起了偶像老虎伍茲也曾經(jīng)歷改動作后的煎熬和痛苦,最終在美國大師賽穿上了綠夾克。
5月初,他以業(yè)余身份參加沃爾沃中國公開賽,遺憾未能晉級。賽后,他認真反思總結,意識到自己與職業(yè)球員的差距,主動向袁也淳大哥哥請教比賽心得,對未來的目標更加清晰。

2019匯豐全國青少年高爾夫冠軍賽北京站
男子A組冠軍馬秉文(左三)
陽光總在風雨后,經(jīng)歷了挫折和淚水后,隨著心理成熟和球技提升,在2019匯豐青少年冠軍賽北京站中,馬秉文的擊球迎來了質的飛躍,鐵桿和推桿發(fā)揮出色,沒有錯過捉鳥機會,從而給對手增加壓力,即使在出現(xiàn)失誤時及時調(diào)整心態(tài),以驚人的好成績奪得男A冠軍。
家人的支持、付出和陪伴,也是他不斷成長的基石。他有一個溫馨、幸福的大家庭:爸爸忙于事業(yè),媽媽照顧生活起居,大舅是精神導師,負責幫他規(guī)劃成長路線,引領前行方向不偏航;叔叔陪伴他的時間最長,除了日常監(jiān)督訓練以外,還不辭辛苦陪他奔波往返于各個賽場之間。

馬秉文在匯豐青少年
學習高爾夫,不是單方面的成長。因為高爾夫,馬秉文越來越嚴格要求自己,學習一刻也不放松,成績在全年級名列前茅。他說:“高爾夫讓我更加獨立,培養(yǎng)了正確的時間觀念,并且提升了學習效率,做起事來事半功倍。”
7月份,馬秉文就要啟程去美國讀高中。在他心中有一個夢想:通過高爾夫特長進入斯坦福大學校隊,在NCAA經(jīng)受磨煉,大學畢業(yè)后再轉職業(yè),最終目標是希望進入美巡賽前20名。為了早日實現(xiàn)夢想,他一直在努力!